蓝冠招商注册_因为疫情我失眠了 中山医院“战疫巴林特应急小组”走进武汉前线、服务上海市民

   |    2020年4月12日  |   蓝冠官网  |    0 条评论  |    365

  “医生,谢谢侬!你这么说完我感觉好多了。”今天下午3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准时拨通预约者的电话,对他提出的困惑进行疏导。这是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市医务工会和中山医院工会协办的“3·5学雷锋日”主题活动,为职工服务抗疫专题线上心理咨询活动,由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领衔,陈华副主任医师、叶尘宇副主任医师、刘文娟主治医师主持,以及应急心理关爱“巴林特小组”组员俞梅蓉、李迅、李丽、张新萍、王晓丹、吴桑文等协助,全员上线,按照报名者预约时间进行电话连线咨询。这是“中山巴林特”外延的再次衍生。巴林特小组,是一种特殊的团体心理治疗形式,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迈克尔·巴林特创建,目的在于让医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病人造成影响,同样病人也会对医生造成心理影响,需要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缓解职业压力。

  早在2009年,中山医院上海率先在院内发起了巴林特活动,十余年的坚持和创新,不仅铸就了“中山品牌”,更将巴林特的火种传递至上海乃至全国。隔周的中山巴林特活动,已成为中山人的“心灵之约”。不事先征集案例,不固定主题,当日赴会者讲述其碰到的事件,可能是医患关系的困惑,可能是工作中的小摩擦,也可能是面对生死心理那道跨不过去的槛。坐在“圈内”的医护人员参与事件讨论,坐在外圈的听众静静聆听和思考,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看待事件,有时候心中的“疙瘩”,就这么理顺了。

  “中山巴林特活动坚持这么多年,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在医务群体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疫情期间,我们希望这支队伍能从院内走出去,用这样的一个模式帮到更多需要的人。”中山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秦嗣萃介绍,医院始终关注全体中山医务职工的身心健康,特别在疫情期间,巴林特可以做得更多。此次赴武汉医疗队中的齐碧蓉护士长,曾经就在巴林特活动中担任过组长,有过培训经验,在中山医院第四批医疗队到达武汉接管2个重症病区的2周后,她开始了武汉驻地的巴林特活动。“大家挺不容易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超过了我们来之前的预想,每天医院酒店两点一线连续工作,我担心队友们没有情绪排解的地方,会吃不消的。”第一次的活动,来了约10人,因为疫情,这次前线的巴林特活动不设圈外旁观人员,每个人都是圈内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果然,第一个提出来的问题就跟焦虑与失眠有关。“大家基本都没有传染病隔离区的工作经验。我们队伍中有很多90后队友,工作年限没几年,也不一定是重症护理背景,担心自己会‘拖后腿’影响别人。其实大家都很优秀。”通过这次巴林特活动,一定程度上舒解了队友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能够更加轻装地上阵。

  第一次活动反响不错,但医疗队中没有那么多有过组织巴林特经验的人,齐碧蓉反馈给了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余情。余情与中山总部沟通,秦嗣萃立刻成立“战疫巴林特应急小组”,告知武汉前线总部可以派人随时连线指导。考虑到排班等情况,余情将百人医疗队分成10组,其中护理7组、医生2组、行政1组,每次小组活动前余情会联系好酒店会场,协调好大家时间,联系好总部。如今,第四批医疗队在武汉已近一个月,巴林特活动举办了近十次,话题由一开始的担忧情绪的纾解慢慢转到了患者人文关怀等课题中,“这是个好现象,大家已经步入正轨,放下了自己的一些心理负担,更加清晰、快速地开展临床工作。作为行政保障团队,我们能帮到队友们,也欣慰很多。”余情说道。四年前,陈华接受采访时曾说到她的一个期待,希望今后能邀请病人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过去,我们都是从医者的立场来讨论问题,虽然也会换位思考,但我们毕竟不是病人,我们也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他们也可以了解医生们的想法,更好地在彼此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而今,这支队伍从上海中山走进了武汉前线,从服务医护职工走到市民身旁,发挥着它更大的力量。

   (来源:东方网)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