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主管工资_面对“最棘手”肿瘤,他总说“功在刀外”

   |    2020年7月20日  |   蓝冠官网  |    0 条评论  |    110

  每天清晨,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患前来,期待从绝望中获得重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张陈平的工作或许更为“特殊”:前来求医的病患被口腔、颌面、头颈部位的肿瘤折磨着,大多有着骇人的外观,背后更是患者乃至整个家庭长年累月的痛苦与挣扎。这位日前获得第3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的医者说:“我们是‘功在刀外’的外科医生,一颗同理心,或许能帮助患者改变人生。”

  让患者完整平常地吃一顿饭

  什么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解释:“人的头颈部除了眼耳鼻喉外,其他器官部位的病症都属于我们的专业。”

  上世纪50年代,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在我国诞生,张陈平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是学科奠基人之一。心灵手巧的中国专家很快在海量的病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且擅长肿瘤切除后的重建工作。张陈平说的“功在刀外”,即是对术后重建的精细追求。不同于大多数肿瘤的切除与放化疗治疗,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效果好坏,有着一套人文的评价标准——治疗后的患者能够在公众场合完整、平常地吃一顿饭。

  患者小蓓花了整整8年,才吃上这样一顿饭。2008年,她被诊断为食管间质瘤,在家乡医院接受了手术,约6厘米食管被误伤。此后,她辗转各地进行治疗,最后一次手术,是张陈平为她进行的颈部瘘管切除+胸大肌皮瓣修复食管术。手术很成功,可有了“新造”食管的小蓓仍无法进食。“我请她来到门诊,递给她一杯水。她含在嘴里急得满头大汗,尝试吞咽动作后,还是全数吐了出来。”张陈平记忆犹新,“她一个劲地向我道歉,但我心里却充满内疚。”

  张陈平恍然大悟:小蓓的吞咽反射及相关功能已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被破坏了,必须进行功能康复治疗。有人劝张陈平,“这是康复科的事情”,但他不赞同,“开刀是开完了,可患者恢复了吗?我必须管下去。”

  重新梳理了小蓓长达8年的病史后,张陈平认真地做了PPT,一有学术会议的交流机会,他就与同道们讨论,想方设法为其寻求康复渠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国吞咽障碍治疗专家窦祖林了解到小蓓的情况后,与张陈平取得联系。两周住院治疗后,小蓓终于拔除胃管、正常进食,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当收到小蓓之后从家乡寄来的喜糖时,张陈平又一次感受到从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洋学生们来沪只为跟师学艺

  如今,在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病区,不时能看见一些洋面孔:从欧美、日韩、新马等国家和地区前来的进修医生们纷纷跟师学艺。2012年,已有500余年历史的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将唯一的头颈肿瘤国际培训基地放在了九院。

  今年5月,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牙医学博士艾哈迈德第一次来到上海。自2015年在国内一睹张陈平风采后,他向学校提出前来深造的请求。“我的博士后研究项目有关动态下颌骨重建术,张教授是这一领域的权威,我相信在上海的16个月里,我能获得宝贵而丰富的经验。”

  新加坡国立大学牙学院主治医师小罗也“认准”了张陈平的这项绝活。下颌骨构成了人面下部约三分之一的骨性支架,是维持面形、保持咀嚼等功能的关键。然而,由肿瘤、外伤、炎症等引起的下颌骨缺损,发病率占口腔颌面部首位,但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历来是世界性难题。“我们能不能根据中国人群的特点,进行功能导向的重建?”

  张陈平团队率先提出“四段式”新策略,与传统术式相比,更利于恢复正常牙弓形态,获得咬合生理位点,实现咀嚼功能重建。此外,他更首创种植牵引的“一体化”新技术,开创性地将牙种植、牵引成骨与腓骨移植融为一体,让一次手术就能达到传统四五次手术的疗效,缩短疗程2年以上,实现下颌骨从“形态修复”到“功能重建”的突破。

  这几年,每次参加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活动时,都有国外专家对张陈平的牙种植牵引器(DID)等专利成果感兴趣。早在2014年就开始医工交叉探索的他,有着更深刻的见解,“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成立来自中国的权威学术组织与国际标准。从洋学生走进来,到我们更主动地走出去,年轻一代的中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者,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崭露头角。”

  “担当”二字给学生说得最多

  除了做好临床与创新工作,张陈平总说,作为科主任,自己还有一项重要责任是“带好头、抓好骨干、修好内功”。“医者的一言一行,都落在患者的每一双眼睛里。所以我和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担当’二字。”

  大年三十,张陈平例行来到医院查房。刚准备踏入电梯,就听见急诊医护人员的大声呼叫,“张主任,患者颈动脉大出血!”他火速赶到病床前,鲜血从破裂的颈动脉如同自来水般涌出,生命体征检测仪器不断发出报警声,若再出500毫升的血,患者就面临死亡威胁。张陈平果断俯身观察出血情况,在几秒内准确按住动脉出血口,同时冷静地请求手术室人员支援。

  从急诊室到手术室,穿过走廊和电梯,张陈平紧随着病人,手指一动不动地按压在病人出血口。他知道,自己稍有松懈,一条生命就可能流逝。术前准备、输血、麻醉……十余分钟后,等到手术开始,张陈平这才移开了手。因极度紧张与用力,手指僵硬麻木,过了许久才恢复过来。

  “剑胆琴心”,是老师邱蔚六的人生格言。数十年来,张陈平耳濡目染中,也养成了温润儒雅的情志和果敢担当的品格。只有说到儿子时,他的眉目间才流露出不一样的活泼,“他说学医可能很难超越我,所以得另辟蹊径读别的学科。不过无论未来他从事什么行业,我都希望自己能做好他的榜样。”

  (来源:解放日报)

噢!评论已关闭。